一个小楼记录盘锦地区,长达14年的岁月,在盘锦地区有两个小楼:小白楼和小红楼最为出名,那么这两个小楼有什么地方值得让人赞叹,今天小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因。
王铁汉率队撤出北大营之后,先退到锦州,后调驻北平。在赴北平的车上,他曾这么默想:“日军侵犯吾国,占领吾城市,在军人的立场来讲坐视不前,反向后走,总是一个不可饶恕的过错。”无论如何,东北军差不多都这么走了。接下来的东北大地就沦为了伪满洲国属地,时间长达14年之久。漫漫14年的屈辱光阴,在盘锦地面留下了几处可视物,其中代表为两座小楼:一是田庄台的“小白楼”二是双台子区的“小红楼”。“小白楼”建于1932年,系伪满辽河水上警察局田庄台第二分局局部机关所在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曾迅速推出一个“海防警察队”,负责从营口到丹东的渤海沿岸一带的警备,主要是防止走私,确保“财政和关税收入”,尤其要严密防范有武器从海路输送给当地“匪贼”。辽河上的“警察”原本隶属“海防警察队”,但随着时势的发展,辽河上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抗日武装,使侵略者的往来航行严重受阻,于是将其单拎出来,于1932年8月1日正式成立了“辽河水上警察局”。
该局“利用(营口)原西税关的厅舍为本局,又在同所设立***分局,田庄台设立第分局作为伪辽河水上警察局田庄台第二分局之局部机关的“小白楼”于是得建、建在田庄台古老的官码头近旁,离辽河(今大辽河)仅20米。此建筑共计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有铁扶手的木质楼梯通往楼顶,在楼顶可尽览漫漫辽河。楼内设有办公室、刑讯室、禁闭室等多间。楼前50米处原有“敬宗塔”一座,现已废弃无踪。
此楼坐北朝南,以花岗岩为基础,上砌青砖,外抹白灰,因通体为白色,被人俗称为“小白楼”。迅速成立起来的“辽河水上警察局”,配备了全副武装的船只,“昼夜不停地分别在(辽河)上下游航行,并禁止一切船舶夜间航行,如果违犯坚决予以击沉”。作为其根据地之一的“小白楼”,也就成了人们既休又恨了多年的一个建筑物。因其是田庄台当年的***建筑物,“小白楼”在屈辱的14年即将结束之际,也曾被田庄台人当成了“防空哨”。
人们将一口大缸搬到其楼顶,就那么敞口放着遇有飞机逼近,大缸就会发出嗡嗡的声响,在楼内都能听到,各家各户轮流在那儿放哨的人就会赶紧跑出来报信儿,就像后来拉响警报似的。1949年,“小白楼”为辽西省水上航运公司办公处,1953年为营口港务局驻田庄台办事处,1985年为盘锦市航运公司办公处。2003年,“小白楼”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小白楼”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红楼”建于1933年,系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队部所在地。九一八事变后,贯穿盘锦的沟营铁路(沟帮子一营口)被日伪掌控,为免遭义勇军破坏,迅速于沿线各村屯组织起“铁路爱护村”,同时成立了“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部”,进而在盘山火车站附近新建了一座建筑,用作守备队的办公场所这座建筑亦为二层小楼,也是当年盘山县城***的建筑,整体呈长方形,以清水红砖砌筑,墙体呈红色,故而被人们俗称为“小红楼”。其一楼为办公层,二楼为瞭望层。
楼体东南角与西北角还各有一座圆形碉堡,楼顶有女儿墙,并置有军事垛口、射击口。楼内有办公室、留置场(拘留室)、刑讯室、驻军宿舍等。建成之初戒备森严,四周围以铁刺网,大门两侧亦有以麻袋垒成的工事。南侧原有日军所立石碑一通,现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小红楼”被盘锦市联运公司及铁路职工占用,在改建、扩建中使其原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由盘锦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管,拆除了后期的扩建部分,修缮了改建部分,使其又基本恢复了原貌。2008年,“小红楼”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为侵华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旧址陈列馆,并对外开放。
一个小楼记录盘锦地区,长达14年的岁月,在盘锦地区有两个小楼:小白楼和小红楼最为出名,那么这两个小楼有什么地方值得让人赞叹,今天小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因。
王铁汉率队撤出北大营之后,先退到锦州,后调驻北平。在赴北平的车上,他曾这么默想:“日军侵犯吾国,占领吾城市,在军人的立场来讲坐视不前,反向后走,总是一个不可饶恕的过错。”无论如何,东北军差不多都这么走了。接下来的东北大地就沦为了伪满洲国属地,时间长达14年之久。漫漫14年的屈辱光阴,在盘锦地面留下了几处可视物,其中代表为两座小楼:一是田庄台的“小白楼”二是双台子区的“小红楼”。“小白楼”建于1932年,系伪满辽河水上警察局田庄台第二分局局部机关所在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曾迅速推出一个“海防警察队”,负责从营口到丹东的渤海沿岸一带的警备,主要是防止走私,确保“财政和关税收入”,尤其要严密防范有武器从海路输送给当地“匪贼”。辽河上的“警察”原本隶属“海防警察队”,但随着时势的发展,辽河上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抗日武装,使侵略者的往来航行严重受阻,于是将其单拎出来,于1932年8月1日正式成立了“辽河水上警察局”。
该局“利用(营口)原西税关的厅舍为本局,又在同所设立***分局,田庄台设立第分局作为伪辽河水上警察局田庄台第二分局之局部机关的“小白楼”于是得建、建在田庄台古老的官码头近旁,离辽河(今大辽河)仅20米。此建筑共计2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有铁扶手的木质楼梯通往楼顶,在楼顶可尽览漫漫辽河。楼内设有办公室、刑讯室、禁闭室等多间。楼前50米处原有“敬宗塔”一座,现已废弃无踪。
此楼坐北朝南,以花岗岩为基础,上砌青砖,外抹白灰,因通体为白色,被人俗称为“小白楼”。迅速成立起来的“辽河水上警察局”,配备了全副武装的船只,“昼夜不停地分别在(辽河)上下游航行,并禁止一切船舶夜间航行,如果违犯坚决予以击沉”。作为其根据地之一的“小白楼”,也就成了人们既休又恨了多年的一个建筑物。因其是田庄台当年的***建筑物,“小白楼”在屈辱的14年即将结束之际,也曾被田庄台人当成了“防空哨”。
人们将一口大缸搬到其楼顶,就那么敞口放着遇有飞机逼近,大缸就会发出嗡嗡的声响,在楼内都能听到,各家各户轮流在那儿放哨的人就会赶紧跑出来报信儿,就像后来拉响警报似的。1949年,“小白楼”为辽西省水上航运公司办公处,1953年为营口港务局驻田庄台办事处,1985年为盘锦市航运公司办公处。2003年,“小白楼”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小白楼”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红楼”建于1933年,系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队部所在地。九一八事变后,贯穿盘锦的沟营铁路(沟帮子一营口)被日伪掌控,为免遭义勇军破坏,迅速于沿线各村屯组织起“铁路爱护村”,同时成立了“关东军护路守备队盘山分队部”,进而在盘山火车站附近新建了一座建筑,用作守备队的办公场所这座建筑亦为二层小楼,也是当年盘山县城***的建筑,整体呈长方形,以清水红砖砌筑,墙体呈红色,故而被人们俗称为“小红楼”。其一楼为办公层,二楼为瞭望层。
楼体东南角与西北角还各有一座圆形碉堡,楼顶有女儿墙,并置有军事垛口、射击口。楼内有办公室、留置场(拘留室)、刑讯室、驻军宿舍等。建成之初戒备森严,四周围以铁刺网,大门两侧亦有以麻袋垒成的工事。南侧原有日军所立石碑一通,现已无存。新中国成立后,“小红楼”被盘锦市联运公司及铁路职工占用,在改建、扩建中使其原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由盘锦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管,拆除了后期的扩建部分,修缮了改建部分,使其又基本恢复了原貌。2008年,“小红楼”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为侵华日本关东军护路守备队旧址陈列馆,并对外开放。